首页 > 正文

夏季养生保健全指南:顺应时节,养护身心

2025-07-25 13:09 千龙网

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,气候炎热且多雨,湿热交织的环境容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。中医养生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,调和阴阳、祛湿清热、顾护脾胃,同时避免因贪凉而损伤阳气。以下从作息、祛湿、防寒、运动等多个维度,为您详解夏季养生的要点与方法。

作息有常:子午觉养阴阳,午睡护心脑 

夏季的作息规律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,中医强调“春夏养阳”,此时应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,调整睡眠与活动时间,其中“子午觉”尤为重要。

子午觉的养生智慧:中医认为,子时(23:00-1:00)是阴气最盛、阳气初生的时刻,此时入睡能滋养阴液、助阳气生发;午时(11:00-13:00)是阳气最盛、阴气初长的时刻,此时小憩可平衡阴阳、缓解疲劳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阳气尽则卧,阴气尽则寤”,子午时分是人体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,重视这两个时段的休息,能更好地调和脏腑功能。

夏季白天时间长,人们往往起得早、睡得晚,若午间不补充休息,很容易出现精力不济、注意力下降等问题。尤其在炎热天气中,人体代谢加快,能量消耗大,午饭后胃肠道需要消化食物,脑部供血相对减少,更容易感到困倦——这其实是身体发出的“休整信号”。

午睡的重要性与方法:很多人纠结于“午间该不该睡”,事实上,顺应身体需求的午睡对健康益处良多。研究表明,午睡30分钟左右(不宜超过1小时)能显著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,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——这是因为午睡可让心脏得到短暂休息,减少心肌耗氧量,对预防冠心病等疾病有积极作用。

不过,午睡也有讲究:饭后不宜立即入睡,可先散步10-15分钟,避免积食;午睡以“小憩”为宜,避免进入深度睡眠,否则醒来后易头晕乏力;尽量选择平躺姿势,若条件有限,也可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,避免趴着睡压迫颈椎和胃部。

祛湿清热:应对夏季“湿邪”困扰

夏季气候湿热,雨水增多,人体易受“湿邪”侵袭,尤其是本身脾阳不足的人,更容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。及时祛湿清热,是夏季养生的核心任务之一。

湿热缠身的典型表现:脾主运化水湿,夏季高温会削弱脾胃功能,若再贪食油腻、生冷食物,极易导致“脾虚湿盛”,表现为:精神萎靡,浑身乏力,总觉得没睡醒,头重得像裹了块布;胸腹部发闷发胀,食欲差,吃一点就饱,甚至出现恶心反胃;舌苔厚腻(黄腻或白腻),口腔有异味,大便黏滞不爽。

这些症状的根源在于“湿热中阻”——湿邪与热邪交织在脾胃,阻碍了阳气的上升,导致身体机能紊乱。此时若不及时调理,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引发长期的脾胃问题。

祛湿清热的实用方法:食疗调理:酸梅汤的“生津”智慧。夏季出汗多,很多人运动后会大量喝水,却总觉得不解渴。这是因为水进入人体后,需要靠阳气“蒸化”成津液才能被利用,而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,运动后体内阳气更显不足,无力蒸化水分,喝再多水也没用。

此时,酸梅汤是更好的选择:乌梅味酸,能收敛浮于体表的阳气,帮助身体蒸化水液;搭配陈皮、甘草、山楂、桑葚等食材,可补益脾肾阳气,从根本上缓解口渴。自制酸梅汤时,可将乌梅、山楂、陈皮用清水浸泡后煮20分钟,加少量冰糖调味,放凉后饮用,既能解暑又能祛湿。

中药与茶饮:清湿热、健脾胃。日常泡茶,取薄荷、藿香、紫苏叶各少许,用沸水冲泡,能清热祛湿、理气和中,尤其适合在闷热天气饮用。中药调理,脾虚湿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苍术(燥湿健脾)、黄芩(清热燥湿)、荷叶(清暑利湿)等药材;症状较明显者,可服用平胃散(燥湿运脾)、三仁汤(宣畅气机、清利湿热)等方剂。

理疗辅助:疏通经络排湿邪。刮痧和走罐是夏季祛湿的有效理疗方式。刮痧可刺激经络穴位,促进气血运行,帮助排出体表湿邪;走罐则能通过负压吸附皮肤,疏通背部膀胱经等重要经络,改善“湿浊内蕴”的状态。做理疗后需注意保暖,避免吹风受凉,当天不宜洗澡。

饮食原则:清淡为主,忌肥甘厚味。夏季脾胃功能较弱,饮食需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少吃辛辣、油炸、甜腻食物(如火锅、烧烤、蛋糕等),以免加重湿热。可多吃绿豆、冬瓜、薏米、丝瓜等清热祛湿的食材,同时适当吃些山药、莲子等健脾的食物,从根源上减少湿邪生成。

避寒保暖:夏季更需防“寒邪”

很多人觉得夏天炎热,无需保暖,实则不然。中医认为,“寒邪”是夏季致病的重要因素,且夏季受寒比冬天更隐蔽、更伤人。

夏季易受寒的两大原因

毛孔张开,防护薄弱:夏季人体为散热,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腠理(皮肤纹理)疏松,此时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冷风吹袭很容易侵入体内,引发颈肩酸痛、关节不适等问题。

阳气浮越,脾胃虚寒:夏季阳气浮于体表,体内(尤其是脾胃)阳气相对不足,若再贪食冷饮、冰品,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长期下来还会引发“虚寒体质”。

夏季保暖的具体建议

合理使用空调。温度不宜过低,建议设置在26℃以上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(不超过7℃);开空调时可穿长袖衣物或披肩,护住颈肩、腰腹等易受寒的部位;避免空调风口直接对着人吹,夜间开空调可定时,或在身边放一条薄毯。

少吃生冷,顾护脾胃。冰饮、冰水果、凉菜等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,导致脾胃阳气受损。如需解暑,可选择常温的绿豆汤、西瓜(适量),或用温水代替冰水。若不慎吃了冷食,可喝一杯生姜红糖水,驱散胃内寒气。

重点部位保暖。颈部:风池、风府等穴位位于颈部,是风寒入侵的“门户”,夏季可用薄围巾或丝巾护住颈部,避免空调直吹(就像NBA球员休息时用毛巾围颈,正是为了防风寒);腰腹:腹部有脾胃等脏腑,腰部有肾经通过,受凉易引发腹痛、腰酸,穿衣服时尽量盖住腰腹;脚部:“寒从脚下起”,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,建议穿透气的袜子,避免长时间光脚踩在凉地板上。

受寒后需补救。若出现轻微受寒症状(如鼻塞、打喷嚏、关节酸痛),可煮一碗生姜葱白汤(生姜3片+葱白2段煮水),趁热饮用后微微出汗,有助于排出寒邪;也可用热水泡脚15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不适。

适度出汗:夏季“排毒”有讲究

夏季万物生长旺盛,人体也应顺应自然,通过适度出汗排出体内毒素。但“出汗”并非越多越好,需把握分寸,才能达到养生效果。

出汗的养生意义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阳加于阴谓之汗”,出汗是阳气蒸腾阴液的结果,也是阴阳调和的表现。夏季适度出汗的好处包括:

排出毒素:汗液中含有尿素、乳酸等代谢废物,适度出汗可减轻肾脏负担;

调节体温: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,维持人体正常体温;

疏通经络:出汗时气血运行加快,有助于打通经络中的淤堵。

把握“适度”原则夏季虽需出汗,但过度出汗(如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)会损伤阳气和阴液,导致乏力、心慌、口干等症状(中医称为“汗血同源”,过度耗汗相当于耗伤气血)。因此,出汗以“微微汗出”为宜,如散步、太极等轻度运动后,皮肤有湿润感但无明显汗珠滴落,即为最佳状态。

运动与出汗的注意事项运动时间:避开正午高温时段,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运动;运动方式:夏季适合慢跑、游泳、瑜伽等温和运动,避免剧烈运动(如长跑、高强度间歇训练);补水要点:运动后不宜大量喝冷水,可喝少量温盐水或淡茶水,缓慢补充水分;防风寒:运动后毛孔张开,切勿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用冷水冲澡,可先擦干汗水,休息10分钟后再洗澡,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。

夏季养生的核心在于“顺应”——顺应阳气升发的规律调整作息,顺应湿热气候特点祛湿清热,顺应人体状态避寒保暖、适度出汗。从午睡小憩到饮食调理,从空调使用到运动习惯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身心平衡。只要遵循这些原则,就能在炎热夏季保持健康状态,为秋冬的养生打下坚实基础。

责任编辑:陈泫铭